2013年7月申论范文赏析:“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篇申论范文
来源:时事一点通时间:2013-07-14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一、如何判断和把握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一面?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二、哪些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三、应该采取行动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压缩过剩产能,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天然气、煤制甲烷、煤层气供应,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山东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耗煤建设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三是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实行优质优价。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强步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
五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尽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抓紧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停产、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对措施。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充分运用价格税收杠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治理大气污染。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