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曹操
来源:考德上公培公考研究中心时间:2013-06-24
三国之人物,具有雄才大略、经天纬地之才的,当首推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今安徽毫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地位虽低微,但官做到了太尉。曹操20岁时就被举为孝廉,从而开始做官,27岁时做到了议郎。黄巾起义后,他参加了镇压起义。董卓作乱后,他招募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加入了由各地豪强组成的讨伐董卓的军队。在镇压重新起义的黄巾军的过程中,曹操占据了兖州,大败起义军,收编了30万起义军,实力大为壮大。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恶劣环境里,曹操纵横捭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为了取得政治争雄斗争的优越地位,42岁时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汉献帝虽是皇帝,此时不过只是个傀儡而已。用天子的名义,曹操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地与各地割据势力展开了征伐,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候”。曹操陆续消灭了吕布、袁术、张绣等割据势力,在有名的官渡之战中,又以少胜多大败北方第一强敌袁绍。通过继续剿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曹操成为了北方实际的统治者。
公元208年,曹操被封为丞相,以表彰他统一北方的努力。但曹操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接着统一南方。在经过一翻筹划后,曹操亲率80万大军下江南,与刘备和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血战,大败而回。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当时作为胜利者的孙、刘两家也在积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孙、刘重新开战,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做好充分准备才行,这绝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办到的。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样,十分重视严明刑赏,举贤任能。赤壁之战使他军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艰,壮志难酬,更需要奖功惩过,提拔英才,励精图治。在他有生之年,身当纷争之世,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争取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东汉时用人,实际上存在着“任子”制度。安帝时下了一个命令,让公、卿、校尉、尚书的儿子做郎。这样,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权利。那时公开选拔的办法,是察举征辟。所谓察举,也是要经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强的评议,他们认为符合儒家名节、孝义标准的人,才能被推举出来担任要职。操纵察举的豪强,以钱多为贤,以势大为上。有钱的可以出钱买爵,有势的可以仗势做官。这样挑选出来的人,只会空发议论,没有一点治国的才能。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出于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曹操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他自己对贤才的认识和使用。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春秋时鲁大夫孟公绰是个廉土,要是让他做晋国赵、魏两家的家臣,其才干是绰绰有余的,但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原因很简单,适合做大国贵族家臣的,不一定适合做小国的大夫。因为小国的大夫位高权重,非有应付大国的才能不可。这说明因材授任,廉士不一定就有应变之才。曹操针对当时在选用人才上崇尚“节俭”而走向极端的现象,提出如果必须首先是廉士而后可用,那么齐桓公当年就不能建立霸业。因为辅佐桓公创建霸业的管仲,就是一位富商大贾,而不是个廉士。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曹操起用了大量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他手下第一位谋士荀彧,祖父、父亲、叔父原来都是一般百姓,妻子也是宦官的女儿,公元191年,荀彧投靠曹操时,只是个县令,曹操却马上把他提为司马。建都许昌后,曹操自己出征时,就把中央大权都交给荀彧。汉末的官制,秘书监是掌管机密的,历代都是用最受信任的人充任这个职务。但曹操却用了不是名门大族的刘放、孙资。曹操身边的其它文武大员,如荀攸、郭嘉、满宠、张辽、仓慈、徐晃、庞惠(德)、张既,都是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因为有功,被曹操提拔起来的。
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豪强出身的人,如果能为统一事业出力,曹操也能重用他们。他手下有好多大将,如许褚、李典等,原来都是豪强。但许褚投靠曹操后,把自己门下一批侠客,都给了曹操作卫士,成了有名的“虎士”。李典投靠曹操后,也放弃了在家乡的地盘,把家族都迁到了许都。他们在战争中,都立下了很多战功。曹操也很信任他们。
曹操选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徐斡、陈琳、阮瑀瘸、应玚和刘玚桢,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给他们一定的官职,发挥他们的才能。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在军阀混战中被乱兵掳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银玉壁把她赎了回来。因为曹操重视和提倡文学,汉末以来文坛上消沉冷落的现象顿时改观了,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后来,人们常把这一时期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曹操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不仅雄才大略,纵横捭阖,招贤纳士、求贤若渴,而且才华横溢、感情丰富。他大力提倡文学,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建安诗人中的主要诗人。在戎马生涯中,曹操手不释卷,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和创造力,而且登高必赋。那首脍炙人口的《观沧海》,就是在他终于统一了北方,登上秦皇岛面临浩瀚之大海时,咏出的千古诗篇!曹操的文章质朴刚健,简约明快。他的诗篇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如历代传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就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曹操还精通兵法,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著有《孙子略解》一书。另外还著有《兵书要略》、《兵法》、《兵书摘要》,可惜这些书大多找不到了。
曹操虽然没有亲自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与此相应,他也先后被拜为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并自称魏国公,一生虽位极人臣,但没有自己称帝。后来他儿子曹丕称帝后,才追尊他为魏武帝。所以,曹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