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指导

人民日报时评:我们的母亲河,是这样的长江

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18-07-20

2019年公务员考试学习交流群2018公务员笔试交流群

考德上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kds100.com)为您提供人民日报时评:我们的母亲河,是这样的长江。详情内容整理如下,供广大考生浏览。


长江,这条蜿蜒万里的母亲河,从远古流向未来,对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儿女心灵的图腾。无论是在观念里还是在现实中,长江的涨落荣枯,长江沿岸的富庶进步,都让中华儿女魂牵梦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谋划,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唤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共识,成为整个长江流域人民奋斗的方向。长江经济带正化身为祖国大地上崭新的“绿飘带”“黄金带”。

看长江,也是看中国。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思考如何建设好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让民族复兴的梦想早日在神州大地变成美好现实。  

——编者

守护绵延后世的生态长江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①

从2015年1月到今年6月,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检察机关共批捕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犯罪13013人、起诉47350人,各占同期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总数的1/3和近一半。权威机构近日公布的数据,既展现了沿江11省市跨区协作、依法护江的成果,也彰显了确保“一江清水”的坚定决心。

长江涵养着占国土面积1/5的沿江生态,带给沿岸4亿人民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大招商”“大开发”给长江生态系统敲响阵阵警钟:化工围江成势、工业废水偷排、非法码头林立、非法采砂泛滥、河湖湿地萎缩……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昔日大干快上、追求规模速度的发展模式已然走到尽头。

两年前,一个声音犹如黄钟大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振聋发聩,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立规矩、明方向。两年多来,从云贵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沿江11省市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强化环保治理、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协调联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画卷正在缓缓铺开。

要说这两年多来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理念的嬗变。过去,不少干部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认为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是得付”;生态环保与修复各唱各调,谋全局不足,缺乏整体推进。如今,“不搞大开发”“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宜昌“关、转、搬”134家化工企业,江西湖口县一票否决总投资超过26亿元的污染性项目,浙江等省市投入重金修复水生态……“共抓大保护”“生态优先”成为共识,沿江各省市“去污还绿”“拒黑植绿”。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生态修复加强合作、环境犯罪联合执法……为搞好长江大保护,沿江省市逐渐摒弃各自为战,在“共”字上做好文章。数据显示,2017年沿江11省市GDP增速持平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说明长江大保护,不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之变,必然推动制度重构。中央层面,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10个专项规划为支撑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地方层面,为呵护湖泊湿地之绿、留住长江生态之美,打破了行政界限和区划壁垒,协商合作机制全面建立。湖南对全省79个限制开发区域县取消人均GDP考核;贵州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点;浙江全省一盘棋,积极推进太湖流域、钱江源等流域的生态保护……两年多来,上下同欲、协同奋战,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唯有务实行动才能让长江生态万象回春。有这样两张照片:同是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前一幅污水横流,分辨不出哪儿是砂石、哪儿是江岸;后一幅芦苇铺绿,水清河晏,江豚腾跃。放眼整个长江流域, 截至去年底,959座非法码头全部拆除,其中809座完成生态复绿;928个黑臭水体整治已开工826个,完工498个;截至6月底,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园区、化工企业依法撤销……实践证明,做好顶层设计后,各地一锤接着一锤敲,就没有解不开的“化工围江”,没有禁不住的“非法毁江”。

尽管生态长江建设成果显著,但依然容不得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比如,有的部门在抓生态保护上主动性不足、创造性不够,甚至以缺少资金、治理难度大等理由拖延生态修复进度。又如,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反弹压力大,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区域合作虚多实少。面对这样的形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治已病”,又“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积蓄经济长江新动能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②

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汇流,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正努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新引擎。

打开中国地图,海岸线如弓,长江恰似箭。溯江而上,经济重镇星罗棋布,沿岸集聚了全国四成以上的人口,四成以上的产值,四成左右的进出口总额。滔滔江水日夜奔流,释放着中国发展的巨大能量。

财富顺流而下,问题和挑战也在积聚。2011年,三峡过闸运量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尽显“黄金水道”活力,但江上满载危化品的船舶四处游弋,江岸黑臭水体暗流涌动,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张力成了发展的隐忧。长江经济带能否开辟发展新航道?如何为中国发展积蓄新势能?两年多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共抓大保护,意味着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不搞大开发,意味着改变旧有发展模式,将生态理念完整内嵌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中。

新时代,九曲蜿蜒的长江迎来了最重要的一个“转弯”。越来越多的沿江省市开始瞄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捕捞,一些老营生不得不停了,但岸线越来越美;下大力气解决“化工围江”问题,一些污染企业失去了生存空间,但长江绿色GDP日渐增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依托创新能力提升,一个个新产业集群正在孕育……黄金水道不断释放绿色效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潮流壮阔澎湃。

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进一步解开思想认识上的结。不搞大开发,并非不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正如很多新业态带来的惊喜,绿色发展道路上布满新的增长点,生态优先中蕴含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不等于坐享金山银山,为让这个等式始终成立,需要各地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上不懈探索。

让绿色发展之水真正奔腾起来,关键是要解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问题在水中,根源在岸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新旧动能转换,就不可能有清水绿岸。长江两岸历史包袱沉重,积累的传统落后产能体量很大,但越是任务艰巨,越要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越是有路径依赖心理,越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年,不少沿江省份在绿色发展方面下苦功夫,一手去旧动能,一手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国际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赢得了更多空间。

而要促进整个长江经济带“水涨船高”,更需推动上中下游的发展效益、发展理念的紧密联结。长江经济带上,既有上海这样正奔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发达地区,也有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的三峡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旦上中下游城市群缺乏协同,问题就可能纠缠交织,淤堵在发展的河道之中;如果区域合作虚多实少,那么“共饮一江水”便更多地停留在地理与文化意义上,而非治理与发展意义上。不谋“流域”不足以谋“一域”,只有互联互通、互相协作,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错位发展,才能解决整个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意味着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汇流,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正努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新引擎。守护这一江清水,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积蓄不竭动能。

涵养底蕴深厚的文化长江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③

文化由人创造,而人又是文化的载体。激活流淌于长江血脉中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拼搏奋斗、勇于创新的“金江号子”将永远嘹亮。

九省通衢、鱼米之乡、千湖之省,一块砖茶、一套汉绣戏服、一曲编钟配乐……在外交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场省区市全球推介会上,湖北主题宣传片勾勒出荆楚之地的灵秀与厚重,宛如一幅动起来的长江万里图,令中外嘉宾瞩目。令人瞩目的不只是湖北。得益于江水的浸润,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文化辐射全国,走向全世界。

从唐古拉山脉发源,长江浪奔涛涌地铺展开来。当曲、沱沱河汇集藏文化的神秘悠远,川江奔涌巴蜀人民的热情火辣,扬子江水浇灌吴越大地的清新雅丽,但这并不妨碍长江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巫山神女、君山斑竹、柳毅传书等传说建构着先民的内心世界,勤勉开拓、精耕细作形成了典型的民族性格,长江造就出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也形塑着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是长江经济带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山如画,多少能工巧匠为长江的风姿而咏叹,把丰饶的物产幻化出夺目的光芒。一把越王勾践剑,尘封两千余年仍寒气逼人,是古代青铜兵器制作技艺的最高峰;一方苏州园林,以亭台楼阁营造咫尺山水,将惬意自然的东方美学演绎到极致;大足石刻千姿百态的造像,融佛教教旨与儒门精义于一炉;景德镇瓷器漂洋过海,成为享誉全球的靓丽名片。心口相传间,一代代积累的技艺得以传承,一辈辈磨炼的匠心得以延续。今日长江经济带,仍能从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孕育新的文化果实。

文化由人创造,而人又是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楚人老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思,为长江水德定下基调;蜀人陈寿秉笔直书《三国志》,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化作细致入微的理性分析;李太白远望天门山,挥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绝句。长江养育了无数的名人雅士,但后者不过是长江奔涌向前的注脚。千千万万勤劳朴实的长江儿女,以精神为舵,以文化作桨,为这一江碧水提供不竭动力。

黄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传承文化传统、交流文化感情、互通文化资源提供了平台;反过来说,文化为长江永续发展加注了活力。无论是滇黔荆楚等地域文化,还是刺绣漆器等器物文化,无尽的非物质文化财富等待挖掘。只有充分涵养长江历史文化根脉,才能让沿线11省市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枝繁叶茂。

打造文化长江,须打好文化产业特色牌。重庆依托大山大水、大城.大桥的地域特色,沿江布局大型文化设施;湖北举办荆楚文化节,为文创企业提供与资本对接的平台;江苏打造“江南水乡”田园文化旅游线路,助力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摸清文化资源的“家底”,瞅准大众的需求,才能把地域特色转化为文化品牌。

打造文化长江,要注重协同作战。沿江文化开发,各地应形成联动,各有各的味,各出各的彩,能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互相激荡。进一步说,绿色发展,须以“绿色文化”驱动;对外开放新格局,须以“开放文化”催生;城市群建设,须以“城市文化”打底。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长江经济带建设会更为绚丽多彩。

打造文化长江,更要激活流淌于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创新与奋斗,是长江的生命气质。中国第一个机器钢铁厂、“万里长江第一桥”、我国第一个自贸区……这些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第一”,标注着“有源之水常新”的长江精神。继承“首吃螃蟹”的胆识,方能打破“一亩三分地” 的思维定式;依靠“勇涉险滩”的精神,当代勇士建成三峡,让桀骜的江水露出了温顺的一面。惟奋斗者强,惟创新者胜,下定“啃硬骨头”的决心,长江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终将退入历史。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一曲《长江之歌》唱出了母亲河的前世今生。过去,弓背拉纤的纤夫,一步一个脚印,拉动的不单是航船,更是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今天,驾舟踏浪的艄公渐渐老去,接续长江的文化滋养,中国人拼搏奋斗、勇于创新的“金江号子”将永远嘹亮。

共建满载幸福的民生长江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④

只有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态,才能让民生改善更有底气,这已经成为沿江绝大多数群众的共识。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是生命之河,也是幸福之河。人们依江而生,沿江而兴,滔滔江水里有文化,有财富,有民生。

虽是共饮一江水,沿江不同地区的民生水平却各有不同。长江两岸,既有上海、武汉、重庆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有还在努力脱贫的三峡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区发展条件差异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大,决定了民生长江的建设,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分类施策。各地区只有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按照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的要求,完整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整个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有较大提高。

民生幸福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可能脱离实际去盲目追求。当前长江经济带最大的实际,就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以经济长江、生态长江托举起民生长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始终强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一段时间以来,长江沿岸重发展、轻保护,重开发、轻修复,经济效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却没有同步增长。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保护中持续改善民生,是建设民生长江的必由之路。宜昌仙女镇桃店村过去一直使用堰塘水、浅层井水,政府多方论证、安装管网,尽力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水、自来水。等到通水时,村里一位老人喜不自禁地说:“好清亮的水啊,可以直接喝。”安全饮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以惠及民生为抓手,促进当地百姓转变生态保护观念的努力。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吃上了生态饭、看到了久违的江豚,深感高质量发展不只是收入的增长,对于长江而言,可谓“清水似黄金”。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转型升级的既定方向。在武汉,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北湖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施工。这个污水处理厂将有效改善大东湖地区生活污水排入长江时的水质,在当地政府眼里,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武汉市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工程。在重庆,中欧班列(重庆)从这里首发,标志着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连接”。果园港还大力推进集装箱码头及堆场智能化改造,加强港口作业智能决策、协同联动,实现操作远程化、自动化、无人化,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态,才能让民生改善更有底气,这已经成为沿江绝大多数群众的共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迈上新台阶,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民生获得感的提升,正为民生长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变化,来自有形的硬件接轨向无形的软件融合“转身”。畅通省际“断头路”,构建城市间智慧交通以打通合作的“肠梗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医保异地结算照进现实,住房公积金“钱随人走”……上有国家鼓励和支持,下有民意支撑和推动,沿江11省市协同发展不断发力,改革融通逐步紧密,资源统筹整合流动性增强,诸如嘉兴市民在家门口看上海专家门诊的共享故事不断涌现。这也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民生需求共鸣点、发展利益共通点里,有机制创新的动力,有共赢共享的土壤。

前不久,四川布拖冯家坪金沙江“溜索改桥”项目基本建成。以此为代表的溜索改桥工程,让全省近500个村的十几万百姓告别了靠溜索出行的日子。而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九江市湖口县高新园区入口处,原来的钢渣、工厂废渣堆砌地,如今已“变身”为生态化停车场。江上的桥、桥上的人,岸上的景、景里的欢笑,构成一幅新时代的美丽画卷。长江,正成为流淌更多幸福的黄金水道。



相关推荐

2018年时评金句【汇总】

2018年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2018年人民日报时评【汇总



关注获取更多公考资讯



Copyright © 2011-2022 湘ICP备17009472号-2
湖南考德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车站中路宇成朝阳广场T4栋23楼
咨询电话:40004-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