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词:权力清单
来源:考德上公培时间:2014-02-24
国务院日前决定向社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以锁定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底数”,接受社会监督。据媒体2月21日统计,目前已有47个部门公布了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总量达1031项。
这一份审批项目清单,让“权力”二字不再抽象,一目了然。媒体盘点,在已公布清单的部门中,目前保留行政审批项目最多的是国税总局,达87项。保留行政审批最少的是国资委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二者均仅有1项。除了总量和审批内容明晰化,各部门简政放权的力度也很明显:国家铁路总局取消行政审批项目近六成,文化部则下放了近7成的审批权。
从去年4月到今年2月,国务院已经先后5次下放了行政审批权,力度不可谓不大。只是公众都只能大概了解下放总量和诸如生产经营、表彰评估这样的大门类,对各部门的权力运行状况、简政放权的进度并无详细把握。此次公布的审批项目清单,变抽象为具体、变笼统为详尽,让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变得明晰化、动态化,也让政府职能改革变得有的放矢。
高度集中且事无巨细的行政审批权力,是标准的计划经济符号,与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生态互为因果,不但导致了社会自治能力的萎缩,也给公共管理改革带来很大的难题。有的审批权因伴随一项实效性项目而生,取消本是自然而然,现在却纳入了简政放权的成绩;有的部门暗度陈仓,“边减边增”和“明放暗管”的问题始终存在;有的审批权涉及多个部门、处在权力交叉地带,改革的节奏因权属的模糊而放缓。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扶持项目、评奖评优项目、命名挂牌项目等进行公共资源的政策性分配……此类“隐性审批”的存在,稀释了改革的效果,让大数据描摹的简政成果变得不再那么“实诚”。
国务院公开各部门行政审批清单,并要求“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就是旨在扫清这些权力死角,揭开这些“隐性审批”的把戏。一份公开的审批清单,一方面是对各个机关的约束,一方面也可看作对公众监督的邀请。它勾勒出了一个改革进度表:成果清晰可见,下一步的目标也因此可以确定。
除此之外,权力清单和此前公布的三公经费一样,也是政府迈向透明化的举措。将行政放置在公众监督之下,将权力放置在阳光之下,让老百姓不是通过媒体望风和街谈巷议来猜测政治运行,这个进步的重要性恐怕并不逊色于简政放权。
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
小编推荐:
最新教材推荐: